张毅刚:张毅刚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推进,作为可循环再利用的低碳建筑材料,钢结构已成为建筑行业所关注的焦点。2009年全国有钢结构企业3000多家,钢结构加工量1300多万吨。但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率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钢结构住宅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才能加快我国钢结构建筑人才培养的步伐,推动我国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日前,记者采访了北京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张毅刚。

记者:上海世博会正在举办,其中上海世博园的零碳馆展示和宣传了零排放的理念。请问钢结构在低碳住宅中起怎样的作用。另外,请介绍一下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张毅刚: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没有机会参观上海世博会。但对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十分关注,其中很多建筑所体现出的节能环保理念都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零碳馆就具有代表性。作为一种建筑材料,钢材的一大特性就是可回收利用。循环使用的过程,就直接体现出节能环保的特性。

我国钢结构的发展比较缓慢,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混凝土建筑的发展速度比钢结构发展速度快,由此造成了现在钢结构建筑比率偏低的现状。其实,从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来看,有各自更为适用的地方。从零排放的角度来看,能够回收利用的钢结构显然有很大的优势,而混凝土建筑拆除后,产生的建筑废料是无法回收利用的。

记者:目前,钢结构人才的培养任务十分紧迫。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的首任院长,请介绍一下学院钢结构人才的培养情况,学院做了哪些工作?

张毅刚:我国的钢结构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钢结构建筑逐渐增多,但在建的钢结构建筑大多是超高层建筑以及大跨度建筑,受钢结构住宅建设成本过高的影响,尚没有真正形成市场规模。因此,培养肩负推广和运用钢构人才的任务迫在眉睫。

目前,少数大规模的设计院技术力量雄厚,钢结构设计人才充足,而绝大多数小规模的设计院存在着较大的人才缺口,不能从事钢结构建筑的设计。正因为如此,我们学院每年都组织钢结构设计大赛以及与钢结构相关的活动,对钢结构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培养他们在钢结构运用方面的能力。

记者:面对钢结构建筑在我国广阔的发展前景,学院有没有调整课程设置的设想或者具体措施?

张毅刚:对于是否调整课程设置学校有过讨论。调整课程设置的时机是否成熟,值得商榷。因为现在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学习钢结构专业。现阶段,学校可以做的就是根据建筑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有选择性地调整选修课的设置,增加一部分钢结构专业的内容,比如钢结构稳定分析等。而与钢结构有关的几个专业方向,我们学院每年都会招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

由于国家教育部每年都组织教学评估,按统一的标准评定建筑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由于没有明确的钢结构专业,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在读研究生钢结构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我们学院会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型钢结构建筑,比如2007年奥运场馆建设进行的热火朝天,很多场馆都使用了钢结构。我就带学生去建设一线参观,包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鸟巢”、“水立方”等,让他们对钢结构建筑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我还带领学生参观工厂,了解钢结构是如何加工生产的,这样学生进入研究领域就容易了。

记者:一方面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专业的钢结构人才;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教育改革仍在进行中。在现阶段,钢结构人才培养和教学评估的矛盾如何解决?

张毅刚:目前,学校课程设置面宽窄被列入教学评估中,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知识面更宽,但不够专业,因此可以考虑在大学四年级安排有兴趣的学生专门学习钢结构相关知识。研究生课程则要专门开设钢结构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市场需要哪一类人才,学校就培养哪一类人才。在这些方面,国家应该给予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从而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记者:国家逐渐意识到了推广钢结构建筑的现实意义,学校也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研究钢结构的专业兴趣。那么,在现阶段我国应该如何推动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呢?您有何建议 ?

张毅刚:钢结构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大规模的推广仍然需要政策的支持。要推广钢结构,要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从技术方面看,须建立钢结构住宅建设体系,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混凝土柱子换成钢结构柱子,没有任何意义。应该把墙板、楼板、室内布置都重新进行研究,建立一个新的体系。如果体系有所创新,即便钢结构住宅的价格较高,建筑商、业主也是可以接受的,就是要做到技术创新比低价格更有吸引力。

记者:能够感觉到您对于钢结构行业的发展、对钢结构人才的培养很关注,请介绍一下目前中国钢结构协会主管的空间结构分会发展情况。

张毅刚:目前,空间结构协会在中国钢结构协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大家都知道“水立方”、“鸟巢”都大量使用了膜结构,世博会也大量使用了膜结构。我国的膜结构生产企业有很多,但是我国还没有设立相应的企业资质认证,就使得这些企业没有资格独立参加工程建设的投标,只能作为分包商跟其他建筑企业合作,企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于是,我们空间结构分会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建立了膜结构企业等级会员制度,制定相关的标准并组织评定工作,至今已经实施了5年,逐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尤其是很受膜结构生产企业的欢迎,因为这帮助他们赢得了一定的市场发展空间。

链接

张毅刚简介:1949年出生,1981年毕业于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任北京工业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常务理事,空间结构分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副理事长,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国际壳体与空间结构协会(IASS)个人会员,《建筑结构》《空间结构》杂志编委。

20多年来一直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教学与研究工作,围绕大跨桁架、立体桁架、格构式三铰拱、网架、网壳、张拉结构等结构体系的受力机理和抗震性能开展工作。目前正在围绕大跨度空间结构缺陷识别理论、空间结构抗震控制技术、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如索承网壳、预应力拱架、开合结构等)等方向展开研究工作。

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设计理论研究分项的研究工作。多项成果列入国家建筑结构抗震、网架、网壳、膜结构等规范和应用于工程实际。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1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